圖為藍冠噪鹛在樹上嬉戲。通訊員 綦茗鵬攝今年是中國特有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極危動物藍冠噪鹛科學發現100周年,而婺源是藍冠噪鹛已知的全球僅存的野外棲息地。剛剛結束的全國暨省“愛鳥周”期間,動物園作為藍冠噪鹛遷地保護機構,與藍冠噪鹛棲息地婺源森林鳥類***自然保護區攜手,舉辦了一場盛大的紀念活動,吸引了全國各地眾多林業專家參與。4月9日,婺源月亮灣鳥類保育區迎來了十幾只藍冠噪鹛成鳥,它們是來選擇筑巢點的“先鋒部隊”,預計這個月底,婺源多個棲息地將迎來藍冠噪鹛大部隊光臨。小精靈歷經數十年失而復現藍冠噪鹛為雀形目畫眉科噪鹛屬,原名黃喉噪鹛。藍冠噪鹛在我省婺源和思茅有分布記錄,分布區域十分狹窄,數量稀少。目前可知的分布范圍僅在婺源森林鳥類***自然保護區,野生種群數量200只左右。2007年,藍冠噪鹛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是極度瀕危物種。婺源森林鳥類***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副主任楊軍介紹,1919年9月下旬,一名法國神父在婺源獲取了3個藍冠噪鹛標本,他隨后將標本送至徐家匯自然博物院。博物院院長柏永年將其中兩個標本送給了法國,保存在了巴黎的**自然博物館。但從1923年之后的長達77年里,婺源再無藍冠噪鹛發現記錄;而思茅地區分布的種群在1956年之后,再無采集記錄和野外觀察記錄。楊軍介紹,2000年5月14日,婺源縣林業局的鄭盤基與洪元華在秋口鎮鶴溪兵營林自然保護小區開展調查時,忽然聽到林間傳來幾聲從未聽到過的鳥鳴聲,洪元華于是用望遠鏡尋聲找去,意外發現一群喉部鮮黃色小鳥活躍在林間,他粗略地統計了一下,有30余只。經專家確認,這就是鳥類研究專家苦苦尋覓的藍冠噪鹛。一時間,這個發現震驚了全球自然科學界。喜歡把巢筑在居民村落周邊“它們喜歡在復合型的樹林里生活,須有闊葉林和層層疊疊的喬灌木,這可是藍冠噪鹛的**安樂窩。”楊軍說,與其他在茂密灌木叢中筑巢的噪鹛類鳥不同,藍冠噪鹛喜歡把巢筑在高10米以上的樹木上,而這些樹木都處在居民村落周邊,甚至村落內,均有保存完好的水口林。藍冠噪鹛喜食蚯蚓及其他昆蟲。食物匱乏的時候,也會食用野生草莓、野杉樹籽等野果。“藍冠噪鹛的棲息地一般在婺源特有的水口林里,依山傍水,天晴時每天都會在溪水里洗澡。”楊軍說,婺源四大棲息地分別是太白鎮的曹門村,秋口鎮的石門、月亮灣、鶴溪村附近的山林,能夠監測到的棲息繁育地有13處。每年5月和6月,藍冠噪鹛進入繁殖期,到了夏末完成繁衍后,成鳥便帶著幼鳥消失在茫茫山林中。等到次年4月,這些可愛的小精靈又會如期出現在棲息地。婺源縣野保站負責人洪元華介紹,從1993年起,婺源縣就將保留下來的村落水口林列為自然保護區。而在2000年發現繁殖群體之后,當地政府有針對性在藍冠噪鹛繁殖地建立自然保護小區。生性膽小的藍冠噪鹛,為何在繁育期選擇在村莊附近筑巢?“這正是這些森林精靈的聰明之處。它的天敵是松鼠和蛇,會吃掉藍冠噪鹛產下的蛋,而老鷹會吃掉藍冠噪鹛雛鳥。”楊軍說,這是避開天敵保全后代相對安全的場所。繁衍后種群去向成未解之謎為加強對藍冠噪鹛及其棲息地的生態動態監測,婺源在藍冠噪鹛的生態保育區月亮灣安裝了兩套實時監控系統,并在主要交通路口設置探頭,采用無線信號傳輸系統,實現無縫對接實時監控。“藍冠噪鹛是群居動物,它們在哪里度過漫長的冬季,至今仍然是一個謎。”林業專家說,通過多年的監測研究,已基本了解藍冠噪鹛繁殖生態習性和繁殖種群狀況,但繁殖期過后的種群去向卻因條件限制而未能開展相關的監測研究工作。另外,其種群數量發展緩慢的制約因素至今還不清楚。為了保護好藍冠噪鹛這一極危物種,200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把婺源藍冠噪鹛自然保護小區建設列入中國珍稀物種保護小型基金項目。多年來,婺源一直秉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理念,打造了193個自然生態型、珍稀動物型、水源涵養型的自然保護小區。2015年,婺源縣制定頒布了《婺源縣藍冠噪鹛自然保護小區保護管理辦法》,從促進種群繁育的層面,進一步明確管護主體責任,建立了目標管理、技術支持和資金保障等管護機制。2016年,婺源星江河部分流域和其分叉支流的濕地生態系統,以及周邊灘涂地、部分山林地一起,獲評饒**濕地公園,這里是藍冠噪鹛的重要棲息地。與此同時,強化日常巡護,控制觀鳥攝鳥人員進入藍冠噪鹛棲息地,減少人為干擾,凈化棲息地環境。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相結合“得益于保護措施,藍冠噪鹛在婺源從2000年再次發現至今,數量一直穩定在200只左右。”楊軍說,經常年監測,科研人員發現藍冠噪鹛一年孵化一次,一次產4枚蛋,但成活率不高。而且種群中雄多雌少,部分成年個體不具備繁殖能力。藍冠噪鹛種群數量發展緩慢,專家嘗試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相結合的模式。婺源的藍冠噪鹛歷史上#次遷地保護是在2010年,動物園迎來首批6只藍冠噪鹛,遷地保護區域盡量模仿藍冠噪鹛野外生活環境。2011年,專家再次從婺源遷地保護4只。這期間,在動物園生活的藍冠噪鹛有自然死亡的,也有新生的,由于遷地保護的數量不多,目前該園有藍冠噪鹛11只,種群數量沒有明顯增加。動物園管理處相關負責人劉道強表示,在這里,每只藍冠噪鹛均配備了專業的飼養員,實行一人管理一鳥制度。目前,多家院校和研究機構正與動物園合作,開展藍冠噪鹛人工種群繁育,并對該種群分布、繁殖生態、遺傳基因、棲息地以及行為學開展不同方向的研究。“只有通過深入研究才能了解其瀕危的根源,為藍冠噪鹛的保護提供理論和實踐基礎。”楊軍告訴記者,未來,婺源森林鳥類***自然保護區將在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指導下,嘗試有限度地開展觀鳥項目,讓大家從愛鳥護鳥中受益。(記者 徐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