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全省農機總動力超7200萬千瓦,綜合機械化率達83%,農機裝備產業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基礎,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近日,省政府印發《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有關決策部署,結合我省農機裝備產業和農業機械化發展實際,全面推進農機裝備產業和農業機械化發展轉型升級。近年來我省農機制造水平穩步提升,農機裝備進一步優化,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6542萬千瓦,同比增長3.6%;聯合收割機、水稻插秧機保有量分別達到21.50萬臺、3.61萬臺。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9%。“但受多種因素影響,當前我省農機化和農機裝備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農機科技創新能力亟待加強,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亟待提升,農機作業基礎設施亟待改善。 ”省農業農村廳農機管理處負責人表示,《實施意見》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對農業機械化多樣性需求為目標,補短板、強弱項、促協調,推動我省農機裝備產業向先進適用高質量發展轉型,推動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升級。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省農機總動力超過6800萬千瓦,農機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機通行和作業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機社會化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展,農機使用效率進一步提升。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0%,小麥、水稻、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基本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油菜等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體系基本建立,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取得明顯進展。到2025年,我省重點農機產品品牌優勢進一步凸顯,農機裝備產業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全省農機總動力超過7200萬千瓦,農機裝備結構基本合理,農業機械化進入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階段。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3%,油菜等作物薄弱環節機械化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取得顯著進展。完善裝備創新體系,著力推進全程機械化,加大社會化服務支持力度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意見明確了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主要措施,是指導今后一個時期我省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綱領性文件,“要完成提出的目標任務,關鍵在于實打實的舉措,對此,意見做了系統而詳細的安排”。研發更多高品質適用性強的農機,必須打通產學研通道。意見提出要通過完善農機裝備創新體系、推進農機裝備全產業鏈協同發展、優化農機裝備產業結構布局、加強農機裝備質量可靠性建設,加快推動農機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綜合機械化率的提升,是重點任務。意見提出要通過加快補齊全程全面機械化生產短板,協同構建高效機械化生產體系,著力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加強綠色高效新機具新技術示范推廣,加快先進適用急需的農機裝備應用,提高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能力,推廣先進適用農機裝備與機械化技術。到2025年底,全省創建40個整體全程機械化推進示范縣。去年,中央和省財政投入約1060萬元,開展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和10個秸稈機械化還田、12個設施農業裝備與技術機械化等示范片建設。全省已創建17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市成為全國**的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區全覆蓋的省轄市。光有機械不行,現代農業機械化越來越需要相適應的服務體系作支撐。意見提出,要通過實施農機社會化服務提檔升級工程,加大農機社會化服務支持力度,大力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改善農機通行與作業條件、加強農機作業配套設施建設,持續改善農機作業基礎條件。健全新型農業工程人才培養體系,加強農機化隊伍建設和實用型人才培養。實施農機社會化服務提檔升級工程,到2025年底全省建設800個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近年來,我省大力培育扶持以農機專業合作社為重點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重點做好綜合性全程農事服務中心建設。去年全省安排農機化產業發展資金1280萬元,給予每個綜合性農事服務中心5萬元至15萬元補助資金,全年支持創建綜合性全程農事服務中心120個,兩年已累計建設232家。加大關鍵環節機械研發生產,改善作業條件,解決“無好機用”“有機難用”等問題記者發現,意見聚焦近年來農業機械化發展中的一些突出難題,給出了相關制度安排。省農業農村廳相關人士介紹,近年來烘干設備、病蟲害防控機械等越來越不適應現代化、規模化生產需要,“無好機用”問題突出。為此,意見提出要進一步加大糧食生產關鍵環節如植保、烘干等高性能機械研發,解決“無好機用”問題;結合農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大薄弱環節如設施農業、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機械的研發,推進農業機械化全面發展。從地域看,皖北平原機械化水平提升快,而皖南皖西等山區較慢,對當地的特色產業發展形成了制約。為此意見要求加大丘陵山區機械研發,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重點加大對生產急需的灌排、植保、烘干、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設施農業、山特產品加工等機械的補貼力度,滿足不同群體的購機需求。“過去幾年農機增長快,但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了。”4月16日,在全省赤霉病防控現場會上,不少防控組織負責人反映。對此,意見強調要持續改善農機作業基礎條件,加強農機作業配套設施建設,推動農田地塊小并大、短并長、陡變平、彎變直和互聯互通,解決“有機難用”問題。(記者 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