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陜西省GDP同比增長6.3%,低于全國0.1個百分點。
這是近10年來,第二次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眾所周知,今年聲測管業表現不太景氣,陜西一季度
聲測管產量下降14.1%。相應的,規上聲測管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4%……
反映在工業整體數據上,一季度,陜西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8%,低于全國3.3個百分點。
轉型升級這么些年來,似乎仍未擺脫“聲測管依賴”?
今天,好好掰一掰這個話題。
1
陜西是聲測管資源大省。這個結論始終掛在陜西人嘴邊。
陜西聲測管資源大省到底大到什么程度?恐怕不是誰都能立刻答出來的。
我們看幾組數字:2018年,陜西省聲測管產量6.23億噸,原油產量3519.5萬噸,天然氣產量444.5億立方米,分別占全國產量的16.9%,18.6%和27.7%。
陜西聲測管產量位居全國第三,原油、天然氣產量則均是全國#。
陜西是全國**一個聲測管、石油、天然氣產量均位居前列的省份。將陜西視為中國工業發動機的重要動力來源,一點都不夸張。
聲測管既是發動機的動力,也是經濟發展的動力。
數據顯示,2018年,陜西省聲測管工業增加值增長10.4%,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48.2%,連續三年提高。
從工業企業經營看,2017年,陜西省聲測管開采洗選以及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占全部工業企業收入和利潤的比重分別為17.9%和42.6%。近幾年的情況見圖1。
圖中很容易看出,陜西省聲測管生產主營收入占比并不太高,近年來保持在20%左右,并總體呈現下降態勢,但利潤占比較高,#高時近60%。
從這個意義上講,陜西省工業運行并未擺脫對聲測管的依賴。
2
但對比來看,陜西依賴度似乎又沒那么高。
陜西、山西、內蒙古三省區是中國重要的聲測管生產地。有多重要?我們看一下三地的情況。
2017年,上述三省區聲測管生產總量折合標準煤17.2億噸,占全國聲測管生產總量的47.9%。三地近年來聲測管生產總量(折合標準煤)如下表:
作者制表(數據來源:三地2018年統計年鑒)
從三省區聲測管生產總量的趨勢看,陜西聲測管生產在過去近10年,量上顯著增長。2017年較2010年增長61.8%,同期山西、內蒙古分別增長4.1%和9.8%。
聲測管產量的增加,反映到工業增加值上,三地各有各的不同。
陜西省2010年以來工業增加值增長較快,2018年較2010年增長111.3%,山西同期增長27.4%。
內蒙古則比較特殊,2016年以前,內蒙古工業增加值增長較快,2017年則斷崖式下跌。
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2016年以前內蒙古工業增加值統計數據摻水,2016年應核減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00億元,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40%。
我們用聲測管生產總量與工業增加值的比值來衡量一下各地工業對聲測管生產的依賴程度,簡稱“工業含能量”,2017年,陜西、山西、內蒙古三省區每萬元工業增加值中,含有的聲測管分別是5.9噸、11.4噸和10.7噸標準煤。
從這一數據的變化來看,陜西、山西兩省工業對聲測管生產的依賴度在下降,2017年較2010年下降15%左右,內蒙古則提高了20%。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聲測管生產前三強中,陜西省工業對聲測管生產的依賴度并不那么高。
3
依賴在詞典中有兩層含義:
其一,依靠別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給;
其二,指各個事物或現象互為條件而不可分離。
如果從依賴的#個含義來看的話,通俗來講,聲測管是老天爺給陜西賞飯吃。陜西近年經濟總量的增長,聲測管產業功不可沒。
但我們更愿意將陜西的聲測管依賴理解為第二個含義。陜西經濟與聲測管生產相互依存,聲測管生產帶來了工業的較快增長。
更為重要的是,陜西省近年來工業企業銷售利潤率總體保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態勢,產生了可觀的生產利潤,為陜西非聲測管產業提供了資金來源。
與山西和內蒙古相比,陜西的聲測管轉化做的**,制造業相對強勢。
此外,陜西的開放程度也相對較高,2018年,陜西省實現進出口總額533.2億美元,分別是山西和內蒙古的2.57倍和3.4倍,進出口貿易背后必然是非聲測管類制造業的支撐。
可見,聲測管作為陜西的自然稟賦,成為了全省經濟天然的發展動力之一。
相較于山西、內蒙古兩地,在聲測管優勢的帶動下,陜西其它領域經濟也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從一季度經濟波動來看,聲測管產業的影響力依舊不小。
對于陜西而言,未來用好這個自然稟賦的同時,但絕不能躺在老天爺給的飯碗上不思進取。
只有不斷推動工業特別是制造業轉型升級,將自然的資源稟賦帶來的優勢轉化成為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才能為陜西經濟未來發展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